400-807-7001

食品饮用水净化过程中的关键原理是什么

日期:2025-08-29 阅读:9
  食品饮用水净化过程的关键原理是通过物理、化学和生物方法,去除水中的杂质、污染物和有害物质,使水质达到安全、卫生且适宜食用的标准。以下是不同净化阶段的核心原理:
  一、预处理阶段:去除大颗粒与悬浮物
  1. 格栅与筛网
  原理:利用物理拦截,通过栅条或筛网的孔隙(如5 - 10mm)截留水中较大的漂浮物(如树枝、塑料瓶、树叶)和悬浮杂质。
  作用:保护后续处理设备(如水泵、管道)不被堵塞,属于初级粗滤。
  2. 混凝沉淀
  原理:向原水中加入混凝剂(如硫酸铝、聚合氯化铝),通过电荷中和与吸附架桥作用,使水中的细小悬浮颗粒(如胶体、泥沙)和胶体物质(带负电荷)凝聚成较大的絮状物(矾花)。随后通过重力沉降(沉淀池)或浮选(气浮法)分离。
  关键作用:去除浊度(降低水的浑浊度)、部分有机物和微生物载体,为后续过滤奠定基础。
  3. 砂滤(多介质过滤)
  原理:水通过石英砂、无烟煤等滤料层(粒径由大到小分层),依靠滤料的机械截留、筛滤作用,去除残留的细小悬浮物、部分胶体和微生物。
  补充:活性炭滤层(若有)可同步吸附有机物、余氯和异味(通过活性炭的巨大比表面积和物理吸附作用)。
  二、核心净化阶段:去除溶解性污染物与微生物
  1. 消毒杀菌
  化学消毒(主流方法)
  氯消毒:向水中通入氯气(Cl?)、次氯酸钠(NaClO)或二氧化氯(ClO?),通过释放次氯酸(HClO)破坏微生物(细菌、病毒)的细胞壁、酶系统和核酸,使其失活。
  臭氧消毒:臭氧(O?)具有强氧化性,可直接氧化微生物的细胞成分,杀菌效率高于氯,且不产生三卤甲烷等副产物,但成本较高且半衰期短(需现场制备)。
  紫外线(UV)消毒:利用紫外线(波长254nm左右)破坏微生物的DNA/RNA结构,使其无法复制繁殖,但无持续杀菌能力(需配合其他消毒方式)。
  目标:将微生物(如细菌总数、大肠杆菌群)降至安全限值以下(如生活饮用水标准要求不得检出致病菌)。
  2. 去除溶解性无机物
  离子交换:通过阳离子交换树脂(去除钙、镁离子,降低硬度)或阴离子交换树脂(去除硫酸根、硝酸根等离子),将水中的有害离子替换为无害的氢离子或氢氧根离子(如软化水)。
  反渗透(RO):在高压(0.5 - 1.5MPa)下,水分子通过半透膜(孔径约0.1 - 1nm),而溶解盐类(如钠、钾、重金属)、有机物(分子量>200Da)和微生物被截留。可去除95% - 99%的溶解性固体(TDS)和几乎全部微生物。
  电渗析(ED):利用电场力驱动离子通过选择性离子交换膜,主要用于去除特定离子(如硝酸盐、氟化物)。
  3. 去除溶解性有机物与新兴污染物
  活性炭吸附:利用活性炭的多孔结构(比表面积可达1000 - 3000m?/g)和疏水性,物理吸附水中的有机物(如农药、苯系物)、余氯和异味物质。对分子量500 - 3000Da的中等分子有机物效果好。
  高级氧化(AOPs):通过臭氧+紫外线(O?/UV)、过氧化氢+紫外线(H?O?/UV)或芬顿反应(Fe??+H?O?)产生强氧化性自由基(如·OH),分解难降解有机物(如全氟化合物、药物残留)为小分子无害物质。
  纳滤(NF):介于超滤与反渗透之间,孔径约1 - 2nm,可选择性去除二价离子(如钙、镁)、部分有机物(分子量200 - 1000Da)和微生物,同时保留部分有益矿物质(如钠、钾)。
  三、深度处理阶段:提升水质与安全性
  1. 矿化与调节
  原理:通过添加食品级矿物质(如碳酸钙、硫酸镁)或使用天然矿石滤料(如麦饭石、木鱼石),补充水中对人体有益的钙、镁、锌等微量元素,调节pH值至弱碱性(6.5 - 8.5),改善口感和健康性。
  目标:避免过度净化导致矿物质缺失(如纯净水),满足人体对微量营养元素的需求。
  2. 微污染控制
  生物活性炭(BAC):结合活性炭的吸附作用与微生物的降解能力,活性炭表面附着的微生物可分解吸附的有机物(如持久性有机污染物),延长活性炭使用寿命并提升对低浓度污染物的去除效果。
  膜生物反应器(MBR):将生物处理(微生物降解有机物)与膜分离(超滤/微滤膜截留微生物和悬浮物)结合,高效去除有机物、氨氮和微生物,出水水质稳定。
加入我们